Monday, 23 May 2016

治疗落枕

只要揉壓图中两点就可在3~5分钟舒缓【落枕】痛苦
圖中的兩個紅點分別代表頸痛落枕及肩頸痛,沒有落枕時揉壓也有放鬆肩頸的效果,通常以 右手姆指來施力,只要摸到紅點處有凹陷的地方就是開關了,我們可以邊揉壓邊轉動頸部來確定是否有效放鬆肩頸,這裡所介紹的開關絕對有效,如果你無法在幾分鐘內解決可能是沒有找到正確的開關,就忍痛嘗多揉壓幾次吧,實際上我們處理過許多落枕的案例大約都在 三至五分鐘以內就解除疼痛感觉,繼續揉壓下去則是連頸部緊張的感覺都消失了,這一招相當實用。
落枕正確的說法應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 fibrositis),多數患者皆因長期睡眠姿勢不良(沒有選到適合的枕頭),或是坐姿和站姿不平衡使得頸部處於偏轉的狀態,只要遇上溫差大的天氣或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都很容易造成落枕的現象。還有長期進行球類運動因姿勢不對造成的肩頸痠痛、頸椎關節退化及肩頸肌肉受傷等,也都是可能的原因。
民间偏方
皮肤病克星-对面叶
湿疹: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牛皮癣: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皮肤瘙痒: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疮疖肿痛: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蛔虫,黄疸:鲜叶30克,绞汁服
毒虫咬伤:鲜叶捣敷患处。

对面的路人看过来——对面叶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有一种草药,它不但是美丽的草药,也是令人变得美丽的草药!

阿牛的代表作《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朗朗上口街巷皆知,然而有一种植物,当它绽放花朵时,无论是男孩或女孩,只要经过其对面,很难假装对它不理不睬,因为它仿如草药界的“金发美女”——对面叶。

对面叶虽是“美女”,但它并非只是“花瓶”,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草药,其花朵有助改善哮喘病,叶片外敷有助改善皮肤病,内服则能清肠排便。

肌肤是内脏的镜子,而影响肌肤最大的器官,就是肠道。无论我们在脸上涂抹多少化妆品、敷多少面膜或按摩保养,这些都只能治标,若想从根本改善肌肤,则须从内部的肠道着手。


只要肠道干净无毒,人的外在自然健康亮丽,并能拥有光滑美丽的肌肤,因此它不但是美丽的草药,也是令人美丽的草药。人变漂亮了,对面的异性自然看过来。


想要成为美人,就先把肠道打扫干净吧!


对面叶的叶子呈椭圆形,枝干两边叶子对开生长,因而被取名为“对面叶”。两边叶子仿佛情侣般你侬我侬,成双成对,白天相对平伸张开,晚间则向上互相合拢,呈“一”字形,非常奇特。

不过,对面叶最引人注目的部位,还是其美丽的鲜黄花朵,每朵花儿含蓄渐层盛开,彷如半眯着眼回眸一笑的害羞少女。在阳光照耀下,花朵更是金黄亮丽,仿如金黄色的蜡烛,相当耀眼,因此其别名为“七金烛台”,英文则被称为Candle Bush。

此外,其花朵也是蝴蝶的蜜源,据说台湾高雄的旅游景点——黄蝶翠谷,种植许多对面叶,并吸引大量黄蝶栖息在花朵,形成黄蝶满天飞的景观,不过此情景似乎已不复存在。

总的来说,对面叶花香叶绿,树姿优美,开花能诱蝶,赏花能吸睛,且予人愉悦、亮丽及壮观之美。不过奇怪的是,如此美丽鲜明的花朵,其花语竟是“绝交”或“失望”,似乎与其外观名不副实。

对面叶的花朵具有观赏价值,叶片则具有治疗效果,其萃取物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有助改善湿疹、湿癣、牛皮癣等皮肤病。有的人砸碎叶片后,直接涂搽藓处,传统用法则添入盐或酒,然而程顺章医师表示,若使用对面叶治疗皮肤病,必须添加白米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其做法是:将新鲜採集的叶片浸入白米醋,并使用叶片涂搽藓处,只要使用两、三次后就会痊愈。若将此药方保存于玻璃罐内,并确保盖子紧密,可收藏数年,否则可能会蒸发消散,往后若皮肤病再次复发,则可再次使用。

皮肤病涵盖2千多种类型,例如汗斑、牛皮藓、红斑狼疮等,且一般难以断根,即使痊愈后,可能也会再次复发。他表示,若使用此药方治牛皮藓,60%可断根,40%或会复发,因此患者可用玻璃罐保存药方,若病情复发则以棉花沾点醋,涂搽于患处。

不过,程医师提醒说,若是涂搽脸部就要小心啦!当涂搽患处及干燥后,该皮肤部位会变黑,直至整个皮肤脱落后,才会恢复白皙,因此在擦药期间,最好是待在家“闭关”,以免吓坏别人。

“民间传统有个趣说,皮肤病是因沾染邪恶或不净之物,所以才有生蛇之说,而古代铜线相传可辟邪,尤其是附有龙图案的铜钱,因此人们使用火炭烧铜钱,然后才加入叶片及米醋,但我没试过此药方。”

此外,其叶片也可制成肥皂,其顾客用后曾表示,此肥皂可对治头痒现象,因此他自身也使用,但其使用有步骤:当冲凉淋湿身体后,先用肥皂洗头,再清洗身体,然后为身体冲水,最后才冲洗头发。

程医师老成持重,年轻时形象却很In,以往他从事美容业,因此20多岁就开始染发,三五不时染为红色、黄色或褐色,以将自己当作生招牌,在民风保守的年代,染发可是惊世骇俗,有者还以为他是明星或老外。他笑说,有次身穿白衣白裤到医院,加上一头红发,结果医生护士全部跑出来,以为何方神圣大驾光临。

“以前的人常说,染发很易患皮肤癌,当时或是年少气盛,我不理会此说法,结果染发50多年后,额头皮肤出现问题,每当晒太阳就变红,幸好我使用上述药方,如今已不复存在。”

程医师曾开办安老院,他在研究老人病情时,发现99%老人在逝世前,都曾患有便秘,即使服用泻药也无法排便,唯有服用对面叶后,才能改善此状况,若肚子涨风还能驱风。

肠道对人体健康及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肠道也是人体内最肮脏的器官,若不将体内毒素排干净,则会引发许多症状,例如虚火、皮肤病、口疮发炎,即使服药或营养品,也无法吸收养分,因此他推荐此一良方:准备100克叶子及茎,放入黑糖煲水喝,可助清肠或治理便秘。

“若老人便秘10至15天,可能就会身亡,若协助他们排便顺畅,则还能活至十年八载,因此我们将对面叶制成茶包,并出口至日本,据说日本人用作减肥及排宿便,而美国一名医生也使用此茶包,为病人清肠排便。”

见证者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华山青草中医治疗中心中医师黎芯强
我的治疗中心使用中药及草药,时下许多人都有便秘问题,而对面叶具有通大肠,改善便秘的用途,但我必须自己先试用后,才会推荐给病患。

根据我的经验,若病患一整天没排便,只要第二天服用对面叶后,当天马上见效,而且还要上厕所几回,但它不像泻药那样,令人肚子绞痛,而是自然而然有便意。当病患将肮脏毒素排出体内后,整个人也会感到轻松,服药也能发挥最大效果。

有的人或许会问,中药或草药治疗便秘,那个更有效?这取决于个人状况,我的妻子也曾服用对面叶,其疗效高达70%至80%,不过若是严重的便秘,效果可能就欠佳。

对面叶简介
别名:有翅决明、翼轴决明、翅荚决明、翅果铁刀木、对叶豆、山扁豆、七金烛台
学名:Senna alata,Leguminosae
英名:Ringworm Senna、Candle Bush、Iron-knife-fruit、Seven Golden candlesticks
科别:豆科(Fabaceae)
属别:决明属(Senna)
原产地:衣索匹亚等热带地区,或热带美洲
用途:观赏庭园树、行道树
性味:辛苦。寒温
归经:心,脾经
功能:祛风燥湿、止痒、缓泻;主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疱疹、疮疖肿疡、便秘
外用:鲜叶捣汁擦,或调制成油膏敷

民间偏方
湿疹: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牛皮癣: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皮肤瘙痒: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疮疖肿痛:鲜叶加少许盐,捣汁搽患处。
蛔虫,黄疸:鲜叶30克,绞汁服
毒虫咬伤:鲜叶捣敷患处。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药膳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1)对面叶凉茶
材料:100克叶子及茎
做法:煲水当凉茶喝,也可放入黑糖
疗效:清肠排毒、改善便秘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2)对面叶花茶
材料:对面叶花朵60克,两碗至三碗水(大约600毫升)
做法:将材料加入冰糖,炖煲一个小时后,即可当茶饮用
疗效:哮喘
http://malaysiawriting.blogspot.com/
保存贴士
採集后晒干,可保存5至6个月,建议每隔一至两个月后重新晒干,或可保存更久。

程医师叮咛
若像要保健,必须保持肠道干净,勿待生病才就医。另外孕妇不适合服用对面叶。

翅荚决明

翅荚决明(学名:Cassia alata)为豆科决明属下的一个种。
分布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地区。生于疏林或较干旱的山坡上。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
本种常被用作缓泻剂,种子有驱蛔虫之效。 翅荚决明除了具观赏、药用价值外,植物本身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是一些蝴蝶幼虫的食物,但它的叶子基部存在蜜腺,可以产生蜜汁吸引蚂蚁来驱逐植株身上的毛虫,从而使自身得到保护。
中文学名
翅荚决明
拉丁学名
Senna alata
二名法
Cassia alat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豆目
豆科
番泻决明属
翅荚决明

形态特征

编辑
直立灌木,高1.5-3米;枝粗壮,绿色。叶长30-60厘米;在靠腹面的叶柄和叶轴上有二条纵棱条,有狭翅,托叶三角形;小叶6-12对,薄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8-15厘米,宽3.5-7.5厘米,顶端圆钝而有小短尖头,基部斜截形,下面叶脉明显凸起;小叶柄极短或近无柄。花序顶生和腋生,具长梗,单生或分枝,长10-50厘米;花直径约2.5厘米,芽时为长椭圆形、膜质的苞片所覆盖;花瓣黄色,有明显的紫色脉纹;位于上部的3枚雄蕊退化,7枚雄蕊发育,下面二枚的花药大,侧面的较小。荚果长带状,长10-20厘米,宽1.2-1.5厘米,每果瓣的中央顶部有直贯至基部的翅,翅纸质,具圆钝的齿;种子50-60颗,扁平,三角形。花期11-1月;果期12-2月。[1] 
花
翅荚决明叶与花序翅荚决明叶与花序

植物形态

生长环境

编辑
翅荚决明可通过种子与扦插进行繁殖,它原产美洲热带地区,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喜光耐半阴,喜高温湿润气候,不耐寒,不耐强风,宜栽植于通风良好之地。 现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入侵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湖南、广西与广东。[1] 

分布情况

编辑
产 地:美洲热带地区
分 布:现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 。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地区 ,生于疏林或较干旱的山坡上。我国热带地区常见栽培。

栽培技术

编辑
1.选整土地 选平地或向阳坡地,耕翻晒垡,亩施土杂肥1500千克左右,人畜粪120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50千克作基肥。将畦精整做平。畦宽1.3米,高25厘米,待播。
2.种子处理 选用饱满的种子,用45℃左右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表面水分。如种子不易吸水(硬实种子)可拌2倍量干细黄砂进行擦搓或用砂纸轻轻摩擦种皮,使种子表面变得粗糙,失去光泽(蜡质),然后再用温水浸泡至种子吸水膨胀。
3.适时播种 春末夏初播种,多用条播法,在畦面上按行距35厘米开浅沟,然后将种子播入沟内(种距约20厘米左右),结合浇水覆盖细土3厘米左右。亩播种量3千克左右。常保持播种沟湿润,促进足出苗,长壮苗。
4.科学管理 苗高5厘米左右间苗,把弱苗拔去。苗高16厘米左右时按30厘米行距定苗。封行前及时除草。苗高40厘米左右应培土。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追施腐熟有机肥。天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季排水防涝。
5.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灰斑病,初期产生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产生灰色霉状物;轮纹病危害茎叶荚果,病斑近圆形,轮纹不明显,后期密生黑色小点。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发病前或初期用40%灭菌丹或多菌灵600倍液喷治。主要虫害:主要有蚜虫,用40 %乐果乳剂1600倍液喷杀,效果很好。
6.适时采收 中秋季节,荚果变黄时,将植株割下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即可。留种的种子,最好不用日晒,避免种子形成硬实。[2] 

主要价值

编辑

园林用途


其苞叶和花芽与花瓣具有同样鲜明的黄色,因而整个花序形成被观赏的对象,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绿化丛植、片植于庭院、林缘、路旁、湖缘,其金黄之花,给人以愉悦、亮丽、壮观之美,恰好营造出金秋收获季节那种喜洋洋的氛围。而且多花香艳,沁人心脾,令人振奋。

药用价值

同时,它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作缓泻剂,种子有驱蛔虫之效 。
叶子或枝液含有大黄酚,具杀真菌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病;由于其含有抗真菌成分,在菲律宾,它是香皂、洗发液、洗液的最常见成分之一;
它的种子含有的皂角苷可以作为驱除肠道寄生虫的驱虫剂;在非洲,煮沸的叶子被用来治疗高血压;
在南非,它除了被用来治疗皮肤病外,

还被用来治疗胃病、发烧、哮喘、毒蛇咬伤与性病等,可谓全身是宝。
丹毒的小偏方

说起丹毒的话,可能很多人对它了解的并不是很多,这是一种伤及深层皮肤的一种皮肤病,由于只要一个小小的伤口,就有可能会引发感染上丹毒,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而且,丹毒的致病菌可以潜伏在人体内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引起复发,所以根治起来比较麻烦。

丹毒的症状

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后症状可持续存在。
好发于颜面及小腿。
皮肤损害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时,日久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小腿。
局部淋巴结肿大。
常可发现致病的原发灶,如小腿常见足癣,面部常见鼻腔粘膜损害。

丹毒的原因

引发丹毒的主要致病病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亦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这些致病菌一旦接触到人体,就会在人体的淋巴组织中潜伏下来,一旦身体上出现伤口、抵抗力降低等,这些致病菌就会侵入到身体组织内部,引起淋巴血管、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出现水肿、化脓等一系列的症状。
而且发病的区域不仅会在皮肤表面显现出来,甚至还会涉及到真皮层,严重的达下皮组织。

丹毒如何治疗

很多人看到丹毒这个名字,会非常的害怕,觉得这是一种毒的名称。实际上不是的,它其实就是一种皮肤病。只不过这种皮肤病在平时并不是太常见而已。患上丹毒的人,皮肤表面会变红,还有红色的小疹子,感觉非常的不舒服。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会扩散到其他的区域,病情会更加严重。
全身治疗
除去诱发丹毒的因素,积极治疗诱因,如果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应该给予必要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静脉或者肌肉注射抗生素的药物进行治疗。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原则是消炎。可以在患处局部涂抹一些药膏,可以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丹毒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内服中药汤剂、刺灸法、拔罐法、外敷中药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治疗丹毒的方法,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好处。

丹毒的小偏方

银花12克,赤芍9克,黄芩6克,连翘9克,荆芥3克,山桅9克,竹叶6克,枳实4.5克,大黄4.5克,薄荷2.4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苦参适量。将苦参研粉,加绿茶浓汁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红肿处,1日2次。
鹿角霜、熟地各30克,川椒、麻黄、肉桂各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煎第3次熏洗患部。
金银花2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15克,黄柏、丹皮、赤芍、泽兰、牛膝、泽泻各10克,萆光洸、碧玉散各12克。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外敷于患处,保持湿润,每日用药1次。
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每日1剂,加冷水浸泡片刻,水煎2次,取药汁分2次服。
生川军、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草乌、生川乌,川黄连各100克,黄柏、黄芩、红花、生甘草各50克,凡士林适量。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筛,用凡士林适量加热后,调人已和匀的药水成膏,装瓶备用。用时,根据丹毒大小范围,将膏药涂于患部,外盖敷料,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止。

丹毒的注意事项

在患有丹毒的期间,一定不要吃那些刺激性以及发物的食物,注意多喝水。
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度的疲劳。因为如果身体休息不好疲劳的话,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毒容易入侵体内。
注意要避免紫外线的照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皮肤真皮层产生伤害,所以外出的话,尽量避免患处直接接触到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以免破坏皮肤真皮层,愈合起来更加缓慢。
当身体的症状消失后,不要立即停药,仍然需要连续使用几日,否则的话,容易复发。

脾胃虚寒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脾胃虚寒饮食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须加倍呵护自己+怎...

脾胃虚寒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脾胃虚寒饮食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须加倍呵护自己+怎...


脾胃虚寒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不像一般感冒那样吃药就能彻底痊愈,需要认真调理,方能治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该怎么办!


图片
  一、脾胃虚寒介绍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导致胃病。常见症状有腹胀、脘腹痛、口淡不渴、四肢冰凉、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怕冷、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苔白润等,虽无大的症状,但也影响患者日常感受与工作,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
  二、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好吃生冷、劳累过度或久病忧思而伤脾等所致。症状表现为:天气变冷或受凉和食用生冷食物时感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热敷可减轻症状。隐隐胃痛,持续不断,冷时伴有疼痛,热敷或按摩可缓解,空腹时疼痛,补充食物可缓解,但劳累、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加重,还会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脉虚弱的症状。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表现,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临床表现为腹胀无胃口,腹满时减,腹痛时热敷和按摩可减轻疼痛,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冰冷,或肢体乏力,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有坠感,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腹胀纳少,乃脾阳不足,运化失健;腹痛喜温喜按,是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阴寒之气内盛,故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更甚者完谷不化,小便不利。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疗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三、易患脾胃虚寒人群
  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因此,一般是年轻上班族和一些饮食生活不健康及身心劳累的人群易患此病。
脾胃虚寒怎么办
图片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 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导致胃病。
  一、脾胃虚寒吃什么药
  脾胃虚寒,需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复脾胃健康。可参考方药: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虽同为脾胃虚寒症,但表现不一且程度不同,适用方药也有所侧重,故需听从医师嘱咐,方能事半功倍。
  二、脾胃虚寒的相关食疗
  脾胃虚寒者都因饮食不当、压力过大、疲劳等原因而致,除了服用药方外,更重要是从生活方面改善,适当的食疗,使人体恢复更好。宜食用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等。脾胃虚寒者可参考以下食疗:
  1、生姜粥
  鲜生姜10克,糯米100克,白糖10克。将生姜洗净,切成薄片,与洗净的糯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粥稠,调入白糖即成。早晚分食。有温中散寒、暖胃止吐的功效。
  2、红枣籼米粥
  大红枣7枚、籼米50克,共同于清水中以文火久炖至熟烂,加入红糖10克,热食。
  还有茴香狗肉汤、茴香菜包子、干姜蜂蜜糯米饮、姜汁牛乳饮、肚丝汤等,均能起到温中健脾、驱寒健胃的效用。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鸭蛋、蛤蜊、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薄荷、蕹菜、蕺菜、地耳、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剧。特别是夏天的时候要管住自己的嘴,莫贪一时的凉,盲目加冰,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而定。
  三、运动
  适当运动能使人精气神提起来,促进血液循环,强壮脾胃等内脏功能,一般宜慢跑等运动强度不大的运动

脾胃虚寒饮食的禁忌 
有的人吃完冷饮马上胃痛,无福消受这一美味;有时连吃点香蕉、橘子、西瓜、水梨…都不行。只要一受点风寒,别人是咳嗽、流鼻水,他却腹痛、拉肚子,一切苦果先由肠胃来承担。要是生病吃了西药,那不争气的胃马上抗议,就因为西药太“寒”了。这些可是许多人共通的苦恼,他们也都知道,自己有“胃寒”的毛病。注意!脾胃虚寒饮食的禁
一般而言,得到感冒以后的演变,虽然与病毒的特性有关,但会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脏腑脆弱点不一,金光死角就有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因感冒形成肺炎,有的引发哮喘,有的导致鼻炎,有的演变成肾脏炎,有的则一感冒就腹痛、腹泻。中医所谓的“寒邪犯胃”是因饮食不节,贪食生冷或直接受寒邪(病毒也包括在内)而致,使得胃脘疼痛,得温痛减,痛时常兼恶寒,或呕吐白沫,口不渴或喜热饮;此时可用良附丸加味来温胃散寒。良附丸中良姜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为高良姜素,能刺激胃壁神经,使消化机能亢进,并有抗菌作用;香附亦有镇痛作用,所以二药配合是治疗胃寒痛的良方。
至于“脾胃虚寒”则非外来寒邪引发,而是本身由内而生的虚寒所致,常见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患者会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欲减退,泛吐清水,喜按喜暖,饥饿或遇冷时疼痛加重,四肢冰冷,大便拉稀;
可用黄耆建中汤加减来温养脾胃。脾胃虚寒者,病程多较长,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寒邪犯胃者发病急骤,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当然,脾胃虚寒者会特别容易引来寒邪犯胃,要是内寒与外寒交相逼迫,症状就更严重了。
总之,胃寒当然要“暖胃”。清朝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记载:“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当温中散寒。…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当辛温通畅。”治疗脾胃病的温中散寒药,常选用干姜、川椒、丁香、吴茱萸、良姜、肉桂、附子等,这类药有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改善人体能量不足的状况。
然而,胃寒的人,也要小心变成“冷热不和”,元朝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若明知身受寒气,…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得之稍久则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临床上出现口苦、嗳气、呕吐酸水苦水,表示有可能变化成为寒热夹杂的证候。
胃寒患者,对于生冷瓜果、冰凉饮料、啤酒等最好敬而远之,平时更需注意腹部的保暖,多听老人家的劝告,穿著不要只顾流行,小心肚脐吹到风,因为肚子受到冷的刺激,会激发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导致胃肠蠕动变快而拉肚子。
由于胃寒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如明朝虞抟《医学正传》所说:“胃…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炸,复餐寒冷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水深…故胃脘疼痛。”唯有懂得未雨绸缪,自己的肠胃才不会老是跟自己过意不去。
脾胃虚寒者,须加倍呵护自己

脾胃虚寒的患者多是不懂得善待自己的脾胃造成的,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暴饮暴食、喜食寒凉等,致使脾胃愈发虚弱,进而出现胃痛 、腹痛、腹胀、四肢发冷等症状。
       如果胃气充足,人不仅能正常地受纳足够的水谷,而且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更加正常,人体的脏腑也因而各司其职;清升、浊降气血充沛,经络、筋肉和皮毛得到荣养,四肢才会有力,筋骨才会灵活,皮毛才会润泽,人才会祛百病而长生。人一旦生病,就会伤及脾胃,致使胃气虚弱,食量减少,膊胃的运化功能降低。因此,病中或病后调养,都须以扶胃气为根本。这就是为什么医家治病效果的好坏。均看施治后食量的变化情况。如果开始进食,或食量增加,就说明离病愈不远了。这即是所谓的“胃气生。则万病消”。善于调理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或病后很快痊 。        治疗脾胃虚寒,以温中散寒,通络止疼为主要原则,患者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小建中丸、黄芪建中汤等。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不要让腹部受凉;加强锻炼,但要选择较温和的锻炼方式,不可剧烈运动,因大量出汗会耗伤津气,加重脾胃虚寒程度。也不提倡游泳,因为泳池的水温比体温低,会使脾胃感到不适。 简便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为患者减轻痛楚       【艾灸】:在家里可用艾条箱,把艾条放进相中,置于肚脐,正好可把肚脐(神阙穴)、上脘穴(肚脐上5横指)中脘穴(肚脐上4横指)下脘(肚脐上2横指)全部覆盖,用艾的药力和热力健脾益胃,还可以灸强健身体的万能穴-----足三里脾胃虚寒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脾胃虚寒饮食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须加倍呵护自己+怎么调理脾胃虚寒 - 舍得 - 舍得      【食疗】:除了锻炼外,脾胃虚寒的人还要多吃一些具有健脾补气、温中散寒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肚、猪肚、鲢鱼、干姜、生姜、花椒、大葱、小茴香、大枣、红糖等及时性味寒凉的食物,如猕猴桃、甘蔗、莼菜、西瓜、茭瓜、鸭肉、蚌肉、蟹肉、柿子、香蕉、苦瓜、梨子、 甜瓜、薄荷等。
     【干姜大枣茶】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3片干姜、7个大枣,煮十分钟,代茶饮用。既简单又方便哦
怎么调理脾胃虚寒 
中医认为,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
精微物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足营养,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
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脾胃虚寒,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
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图片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
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酸、胃
痛、胃胀、烧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
冬季来了,胃病患者要注意了,冬季怎样养胃呢?冬季养胃要注意以下六个原则:
  1、是生活中要注意护胃,比如少吸烟,少喝酒,少食辛辣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也不要滥吃水果和零食。另外,要避免紧张、焦虑、恼怒以及过度疲劳。胃炎、胃溃疡患者务必戒烟酒,以利于胃炎、胃溃疡的愈合和防止复发。
  2、注意保暖,由于胃靠近腹壁,没有肌肉、脂肪等物质在外围包裹,容易受“凉”,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免吃冷食,尤其是早饭,不仅要吃,而且最好是热的
  3、是不要乱吃解热镇痛药。据悉,入冬以来,胃出血患者三分之一是因滥用药引起。不少老年人体质差,冬季容易感冒,常乱服解热镇痛药,导致胃部不适。
  4、是入冬后可以适当地吃一点,但量要渐进,控制在“七八分饱”。老年人可以每天吃“三四五顿”,每顿少吃一点,既保持总量,又不让胃挨饿。
  5、是胃若有不适、隐痛和便隐血等小恙小疾,要及早处理。“冰冻三尺,非一日寒”,胃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胃溃疡到胃穿孔,病情要经历好几年的时间。因此,胃有不适,隐痛等信号出现时要格外留神,及时请医生开药调理。
  6、是不要生气。不少人生气后都有切身体会——一点胃口都没有了,原有胃病的还会加重病情。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物主要在口腔、胃、脾、肝、小肠、大肠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医学常以“脾胃”来概括消化系统,西医学所讲的“消化功能,胃肠功能”与中医所讲的“脾胃功能”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
   中医的每个消化道器官都有与之相互网络的经络系统。比如胃的经络直接与脾相连,这就说明了中医的胃与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汉方养胃茶在养胃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脏及相关脏腑,以求治根之目的。脾与胃一脏一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驱寒补虚复合果丹将脾胃当作一个整体,以“和脏腑”作为原则,脾胃兼顾,健脾养胃。
   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纯中药的驱寒补虚复合果丹在调理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患者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达到治根的目的。俗语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驱寒补虚复合果丹,即是调理脾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女性的下腹大患膀胱炎

女性的下腹大患膀胱炎
膀胱炎是為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至少有二十五%的婦女曾患過膀胱炎;對曾患此症的女性而言,可謂聞之色變、苦不堪言。
女性尿道在解剖位置上比男性短,會陰部的細菌菌落,容易透過這條「快速道路」直達膀胱,尿液不適時排空,則入侵的細菌易繁衍滋生,隨而發生『急性膀胱炎』。出現頻尿、尿急、解尿灼熱感及下腹酸痛等症狀;當膀胱發炎引起黏膜潰瘍,黏膜下血管破裂而出血導致血尿,即所謂『出血性膀胱炎』。
患膀胱炎的女性,若無完整的治療,很容易再復發。就臨床案例來說,有些人習慣憋尿又少喝水,易有反覆性膀胱炎。例如:職業婦女很容易因憋尿而引起膀胱炎,尤其是老師、交通警察或司機等。
另外,更年期後,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劇減,尿道、膀胱黏膜乾燥,容易在經常性憋尿後,成為膀胱炎的高危險群患者。憋尿也常發生在一個人集中精神做事時,如打牌久坐、看電影或唱KTV時,「常常忍一忍」,最後樂極生悲。
對於預防膀胱炎以下有幾點建議:
(一)多喝水:維持適當的攝水量,對易患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來說很重要。清晨起床解尿,若尿液濃濁,是泌尿道發炎的警訊。
(二)拒絕憋尿:憋尿使入侵的感染源伺機繁衍滋生,而刺激膀胱壁。所以,一旦有漲尿感時,就應放下手邊工作,讓自己解脫一下,以免得不償失。
(三)適度的休息與充分的睡眠: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會使人抵抗力下降,所以充足睡眠、適度休息,是預防膀胱炎、增加抵抗力的重要方法。
(四)注意個人衛生:平時在大、小便後,應將衛生紙由前往後擦拭,才不會將肛門口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另外,為避免會陰部正常細菌族群之改變,而加重黴菌感染機會,不宜使用強力清潔劑做會陰沖洗或泡浴。
(五)飲食方面的調整:酸化尿液能有效減低細菌增生的速度。多攝取肉類、蛋、李子及全麥的酸性食物,並減少菸酒、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可改善泌尿道感染。國外文獻顯示,蔓越莓果汁具酸化尿液功能,每日攝取300cc持續飲用能明顯改善感染。
(六)經期的衛生保養:女性在經期應勤加更換衛生棉,並著寬鬆舒爽的棉質褲,避免因局部通風不良,致滋生細菌,。
(七)適量補充女性荷爾蒙:更年期婦女或曾接受卵巢切除術的婦女,可定期補充適量的女性荷爾蒙,以避免因荷爾蒙不足,成為罹患膀胱炎的高危險群。
總之,膀胱炎是女性相當普遍的煩惱,要做一個快樂的現代女性,了解且避免膀胱炎,應和避免感冒一樣的重要。『多喝水、少憋尿、保健康』,是女性的座右銘。

桑叶



桑叶


(桑科桑属植物)

桑叶,(Mulberry Leaf),学名:Folium Mori。中药名,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是蚕的日常食物,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叶等,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桑树,桑叶产量丰富。的主要食物。完整叶片呈或宽卵形,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叶柄长约4厘米,叶片基部心脏形,顶端微尖,边缘有锯齿,叶脉密生白柔毛。老叶较厚黄绿色。嫩叶较薄,暗绿色。质脆易,握之扎手。气淡,味微苦涩。药用一般认为霜后采者质佳。到2014年,有人将桑叶的芽头做成了菜式,而使桑叶有了食疗的价值,因其桑叶的芽头营养价值丰富而被大众喜爱,被现代人称为桑芽菜。又以南浔辑里村,国丝文化园的桑树芽最为出众,考虑到穿珠湾水的灌溉,其桑叶芽的微量元素比一般桑芽的要高出很多。[1] 
桑椹儿果幼时青绿,成熟后呈黑紫色、紫红色,味酸甜可口。
中文学名
桑叶
拉丁学名
Morus alba L.
别    称
绿萝、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叶、桑枣树
二名法
Morus alba L. 
植物界
种子植物
亚    门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蔷薇
桑科
桑属
分布区域
中国南北各地种植广泛,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多
英文名
Mulberry Leaf
药材学名
Folium Mori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浅纵裂,幼枝有毛。
桑叶-原植物果实
叶互生,卵形至阔卵形,长6~15cm,宽4~12cm。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绿色,脉上有疏毛,脉腋间有毛;叶柄长1~2.5cm。雌雄异株,骨朵花序腋生;雄花序早落;雌花序长1~2cm,花柱不明显或无,柱头2。
完整叶片呈卵形、宽卵形、心形,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叶柄长约4厘米,叶片基部心脏形,顶端微尖,边缘有锯齿,叶脉密生白柔毛。老叶较厚黄绿色。嫩叶较薄,暗绿色。质脆易碎,握之扎手。气淡,味微苦涩。药用一般认为霜后采者质佳。聚花果桑椹)熟时紫黑色、红色或乳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上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较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生长习性


喜光,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耐寒,可耐-40℃的低温,耐旱,耐水湿,也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耐轻度盐碱(0.2%)。抗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根系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一般可达数百年,个别可达数千年。
新育成的桑品种已有千余个。如浙江和江苏有湖桑和火桑两个桑品种群。湖桑一般枝条粗长,叶形大,硬化迟,适应性强。火桑有红皮火桑和白皮火桑,其新梢嫩叶呈紫红色。四川有川南乐山嘉定桑,枝条长,叶稀叶质好;川东北的冠桑枝条细直,皮色青灰。山东有鲁桑,枝条粗短、节密、硬化早、耐寒。

经济价值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而得,是一种发散风热药,既可内服,也可外敷。其性寒,味甘、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的病症。
现代中、西医把桑叶和桑叶生物制剂作为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的药物而使用,认为其药效极为广泛。有清肺润燥、止咳、去热、化痰、治盗汗;补肝、清肝明目、治疗头晕眼花、失眠、消除眼部疲劳;消肿、清血‘治疗痢疾、腹痛、减肥、除脚气、利大、小肠;抗应激、凉血、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脑溢血、祛头痛、长发;降血糖、抗糖病等。
抗凝血作用
桑叶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小鼠体内全血凝固时间和显著延长家兔血浆的激活部分凝血活酶(APTI)时间,凝血酶原(PT)时间和凝血酶(TT)时间。由于凝血过程启动环节份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环节,APTI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而TT反映的是两者共同途径即凝血酶活性,说明桑叶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有直接抑制作用。
降血压作用
桑叶中的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能增加离体及在位蛙心的收缩力与输出量,并减少心率。芸香苷使蟾蜍下肢及兔耳血管收缩,槲皮素可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循环。γ-氨基丁酸、芸香苷、槲皮素有降血压的作用。γ-氨基丁酸是神经传达物质,能促进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恢复脑细胞功能,同时,能改善脑部血液流动,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的活性,促使血压下降。
降血糖血脂、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桑叶有抑制脂肪肝的形成、降低血清脂肪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活性成分包括DNJ、植物甾醇、黄酮类等。
桑叶中含有强化毛细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的黄酮类成分,另外桑叶茶内含有抗体内LDL-脂蛋白氧化的成分,所以桑叶在减肥、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时,又有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溢血的作用。日本专家土井佳代证实,桑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血清脂质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桑叶茶可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HDL-C/TC明显升高(p<0.05),总胆固醇(TC)、LDL-C、三酰甘油(TG)明显降低(p<0.05),过氧化脂质(LPO)显著降低(p<0.001),说明桑叶茶可降低血脂血糖、软化血管、清除体内过氧化物,从而对高脂血症血清脂质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黄代青等,1995)。
抑菌、抗炎作用
桑叶汁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长作用(樊黎生,2001)。而且所需的抑菌浓度低、pH值范围为宽(4~9)、热稳定性强。桑中的芸香苷能显著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并能阻止结膜炎、耳郭炎、肺水肿的发展。桑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与祛风、清热功效相符(陈福君等,1995)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桑叶能预防癌细胞生成,提高人体免疫力,主要功能成分是DNJ、类黄酮、桑素、γ-氨基丁酸及维生素,能抑制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DNJ有显著的抗逆转录酶病毒活性(Tierney,1995)。其IG30为1.2~2.5 μg/mL,且随DNJ剂量的增加,抑制力增强(欧阳臻,2003)。DNJ对肿瘤转移的抑制率是80.5%,其抑制机理可能是DNI通过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在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未成熟的碳水化合物链,削弱了肿瘤的转移能力。
朝鲜学者Kim(2000发现桑叶中分离纯化的两种类黄酮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7-二氧-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桑叶中的桑素具有抗癌活性,桑叶中的维生素具有抑制变异原效应
抗衰老、抗疲劳作用
浙江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通过4年的实验(等,2004),证实桑叶具有类似于人参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人参属于热补,而桑叶属于清补,无忌限,无论老幼均可使用,且四季皆宜
另外,桑叶中所含的槲皮素、酚类化合物、维生素C等成分能通过抑制或清除自由基来防止氧化损伤。桑叶具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与抗衰老、稳定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能缓解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激动,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阻止体内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或消除已经产生并积滞于体内的脂褐质黄东等,2000)。桑叶能提高小鼠对高温刺激的耐受能力和防止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分布功能低下,而当肾上腺功能低下时,桑叶可使之恢复正常。桑叶能延长小鼠游泳及转棒时间,具有增强机体耐力作用,能延长果蝇的寿命。能有效地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唐法娣等,2000)。
抗丝虫病作用
单味桑叶注射液有抗丝虫病的作用,桑叶片可用于治疗丝虫性象皮肿和乳糜尿(姚连初,1996;王培义,1999),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桑叶所含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素、香豆素、氯原酸等成分抗炎、消肿、软化组织及抗菌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解痉、抗溃疡作用
桑叶中的槲皮素能降低肠、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其解痉作用强于芸香苷,芸香苷能降低大鼠的胃运动功能,并能解除氯化钡引起的小肠平滑肌痉挛,皮下注射芸香苷5~10 mg/kg能显著降低大鼠因结扎幽门引起胃溃疡的病灶数(徐爱良等,2005)。

药用配伍
(1)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连翘、杏仁等同用,如桑杏汤。
(2)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
(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本品苦寒,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本品技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泻肝火,益阴凉血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清肝明目支配,可用治疗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涩痛、流泪等实证;配合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即桑麻丸,又可用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之虚证。
(4)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症。本品甘寒,尚有凉血止血之功效。可单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
煎服5~10g;或入丸散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为末)一斤,巨胜子(即黑芝麻,淘净)四两,白蜜一斤。(用量根据《医方集解》补入)将芝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阿胶桑麻膏。早盐汤下,晚酒下。
外用煎水洗眼。该品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5)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3]  。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这些作用都与桑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有关与桑叶。
桑叶茶的生产加工工艺需经采桑、洗晾、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4]  。 传统桑叶茶都是通过热加工方法,如炒干,烘干等高温加工,会导致桑叶流失活性成分,无法达到降糖效果。为改善这个问题,糖尿病现代学者不断研究和尝试,发现在在低温下加工的冻干桑叶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桑叶中的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类DNJ成分,饮用后降糖效果明显。
美容作用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经霜树叶,中医药学认为,桑叶性味苦、甘、寒,有散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经研究证明,桑叶还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脸部的痤疮、褐色斑有比较好的疗效。
痤疮,俗称粉刺,是常见于青年人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男女青年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体内性激素水平增高,促使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导致皮脂淤积,堵塞了毛囊口,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就形成了痤疮。痤疮的产生,虽然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内分泌改变,雄性激素比雌性激素分泌量相对的增多而引起。但是,高脂肪、高糖饮食、长期便秘等是诱发痤疮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过食油腻辛辣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邪侵犯皮肤则生痤疮。由于桑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人试用桑叶煎剂治疗痤疮二百五十八例,其收效达到百分之八十九以上。
具体办法是,每日取鲜桑叶五十克,煎水分三次服用,一般十五天见效。还有人用鲜桑叶适量,捣烂,敷痤疮处每日三十分钟,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解毒作用
桑叶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之功效。桑叶中含有的DNJ矿物质,能润肠通便、改善便秘,有效地缓解体内毒素堆积现象。
临床应用
1.桑叶能疏散风热,解表清热,养阴生津;桑椹能滋阴养血,补虚润燥;桑根白皮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枝能通经活络,除痹止痛;而桑树烧成的灰叫桑柴灰,也能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青盲、身面水肿,坐卧不得、白癜风、头风白屑、大麻风等病证。(于智敏:《糖尿病百药效用奇观——谈桑叶》)
2.《本草备要》:“代茶止消渴。”现代研究表明,桑叶中含有的蜕皮甾酮具有 降低血糖的作用。其实,我不大喜欢这个成份的药理作用。因为桑叶的降糖作用非常有限。我选择桑叶作为食物训练的材料,是喜欢桑叶的明目作用。(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
3.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较轻的发热、咳嗽、眼赤(如感冒),常与菊花、连翘等配伍,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4.用于治疗肺热和风热咳嗽,尤其适用于燥咳、干咳,常配枇杷叶、麦冬、沙参等。
5.配黑芝麻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头眩、眼花、头痛,可明目醒脑。再加配丹皮、丹参,用于治疗偏头痛。多为制丸服食。
禁忌
桑椹为桑树的果穗,可入药。桑椹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挥发油、胰蛋白酶抑制物等,后者为主要有毒成分。食用不当可致中毒。
毒性:桑椹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肠道内的多种消化酶,特别是对胰蛋白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强,使其不能破坏C型产气荚膜杆菌B毒素,可致出血性肠炎。
  中毒表现:进食桑椹后出现恶心,呕吐,无力、剧烈腹痛和腹泻,可出现血性便、血压下降、休克等。严重者致死。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可给患者口服活性炭50g。出现剧烈腹痛、腹泻,特别是有血性便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中毒预防:少食生桑椹或盐渍后食用。
主治病症:
1
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2治风眼下泪
3洗天行赤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
4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
5治吐血
6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
7治小儿渴
8治大肠脱肛
9治穿掌毒肿
10治痈口不敛
11治火烧及汤泡疮
12治咽喉红肿,牙痛
13治头目眩晕
14治摇头风
15治手足麻木 不知痛痒
16治乳硬作痛
食疗作用
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清凉散降。
1.疏风清热。用于风热感冒,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桑叶甘凉轻清,善清肺热及在表之风热。
2.清肺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的肺热咳嗽,亦可配以润肺药治疗燥邪伤肺的咳嗽。
3.清肝明目。治疗风热引起的目赤涩痛。
该品轻清疏散,外能疏散风热,内能清肺、平肝、明目,常用治风热感冒、燥热伤肺、肝阳上亢及风热或肝火目赤感冒、燥热伤肺、肝阳上亢及风热或肝火目赤肿痛、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此外,又能凉血止血。
桑叶做法指导: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使用提示:内服:煎汤,6至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食用价值


现代桑叶从食疗到食用探究历程
桑叶的食用——桑芽菜是采摘桑树枝干上的芽头为辅料或者主料进行制作的一种菜的名字,是2013年流行的一种菜式。
于1981年卫生部公布的85版药食同源第二批(91)第45号文件中的桑叶可用于保健食品清单而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第一次让大家知道桑叶是可以食用的。
在2002年3月6日,完善的一则桑叶正式成为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再次引起人们对桑叶可作为食用的知识了解,再加上03年非典期间,桑叶可作为一种药材持续受到大家的关注,
又以03年于搜狐健康网论坛的一则热帖《现在流行吃桑叶》,而开始使人们将桑叶作为辅料做成桑叶菜饼,桑叶面点等食材,时隔6年,新华网报道在2009年5月中国确诊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桑叶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
在2013年甲型H7N9流感的爆发,国家中医药局将对中医药诊疗方案微调,参考中就有桑叶  ,到2013年湖州晚报的一则报道——《桑叶上餐桌 价格比肉贵》,得知湖州辑里村人沈建栋已经开发出了桑叶菜,可以用于火锅连锁,养生美食馆,高级会所,星级酒店,农家乐等场所,于是桑叶正式成为各界社会人士的焦点,桑芽菜孕育而生。现在桑叶又成为健康菜 
2014年桑芽菜已经成为大部分地区的一个常见的菜式,以其营养价值丰富,又以绿色纯天然为特点而风靡中国大陆市场。

栽培技术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桑叶是蚕的“粮食”。早在三千多年前从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与“蚕”的字样,可见“桑”历史悠久,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提高桑叶产量,是发展蚕桑丝绸事业的基础,而经营好桑园又是桑叶丰产的根本。我国的农学家们在桑树良种的选育、桑树用肥、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和桑园管理等方面,不断地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经收集整理和新育成的桑品种已有千余个。如浙江和江苏有湖桑和火桑两个桑品种群。多数属中生和晚生品种。火桑有红皮火桑和白皮火桑,其新梢嫩叶呈紫红色,均属早生品种。
优良桑苗是桑园丰产的基础。繁育桑苗可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有嫁接、扦插和压条等。用种子培育成的桑苗叫实生苗,成长后的桑树称实生桑或野桑。浙江称草桑,在广东称荆桑。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很易自然杂交。因此,实生桑的生活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木质坚韧,木材优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无性繁殖的苗木强。但实生桑往往性状不一,绝大多数叶形小,叶肉薄,花椹多,侧枝多。实生桑的桑苗大多作为嫁接用的砧木,少量用于直接定植,培育成乔木桑。
桑树通过嫁接方法,繁育出来的苗木称嫁接桑。桑树嫁接是把植株的枝或芽,移接到另一植株的枝、干或根上,使它们愈合为一株共同生长发育的新个体。用于嫁接的枝条或芽称为接穗或接芽,被接植株的枝、干或根称为砧木。生产上以优良桑树品种的枝条或芽作接穗,一般实生桑作砧木。嫁接桑的优点是,既能保持嫁接良种桑的优良性状,又能借助实生桑发达的根系,增强植株的生命力。所以,嫁接法在繁育良种桑苗、更换品种、老树复壮更新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此外,还有用不同遗传基础的桑树品种杂交产生的杂交桑。由于遗传性状互补,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抗旱抗病,发芽早,成熟快,叶片较大,在珠江流域有利于增加养蚕批次,提高蚕茧产量。桑苗按照本性自然生长,只采叶不加人工修剪的是乔木桑,它的叶形小,产量低,叶质差,不能适应蚕桑生产的需要。但因乔木桑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所以分布面广。又因其木质具有轻便、坚韧、耐用的优点,北方地区的农村常用来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具。
桑苗栽植后,根据其品种特性、环境条件和生产要求,通过伐条、疏芽、整枝、摘芯等剪伐技术,培养成不同树型,称为养成阶段。根据桑树干的高低,一般把树形分成高干桑(150厘米以上),中干桑(70~150厘米),低干桑(70cm以下),地桑(又称无干桑、根刈桑)。栽桑的目的是采叶养蚕,而桑叶又是桑树的营养器官,在采叶的同时,要注意养树,以达到下期或来年得到更多桑叶的目的。采叶的基本方法有摘叶法、采芽法和剪条法三种:摘叶法在小蚕或夏、秋蚕期应用;采芽法在春蚕大蚕期应用;剪条法是连条带叶剪取条桑,直接饲蚕。秋末冬初,通过剪梢(剪去枝条梢部),能减少桑树冻害,提高发芽率和春叶产量。
桑叶在喂饲前应进行适当整理、切桑,以便于给桑。不良叶的选除,片叶的叠理,用桑的称量等工作称为调桑。蚁蚕到了三龄蚕的早期,因为蚕体小,为便于给桑均匀和容易取食,一般将桑叶切成正方形的方块叶,三龄中后期改成粗切,四龄用片叶,五龄用片叶和新梢叶,或者条桑。
 
基原:该品为桑科 Moraceae 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干燥叶。
别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霜叶霜、桑叶蜜、桑叶、冬桑叶,铁扇子,家桑叶,枯桑叶,荆桑叶,桑椹树叶,桑树叶,黄桑叶,霜桑叶,冬桑叶,白桑叶,鸡桑叶,子桑叶,山桑叶,金桑叶,晚桑叶,老桑叶,双叶,双桑叶,童桑叶,神仙叶。
性味:味苦、甘、性寒。
1.《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2.《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3.《医林纂要》:甘酸辛,寒。
归肺、肝经。
4.《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5.《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桑叶
6.《本经》:除寒热,出汗。
7.《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8.《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9.《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降糖。
10.《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补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主要成分
桑叶-原植物桑叶-原植物
1.黄酮类
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占桑叶干重的1%~3%,是植物界中茎叶含量较高的一类植物。韩国和日本学者从桑叶中分离出9种类黄酮,主要是芸香苷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槲皮素-3-三葡糖苷等化合物。
生物碱是桑叶的主要活性成份,日本学者Asano等(1994)从桑叶中分离出多种多羟基生物碱,包括DNJ(1-脱氧野尻霉素)、N-甲基-1-DNJ(N-Me-DNJ)、2-氧-α-D半乳吡喃糖苷-1-DNJ、fagomine、1,4-二脱氧-1,4-亚胺基-D-阿拉伯糖醇、1,4-二脱氧-1,4-亚胺基-(2-氧-β-D-吡喃葡萄糖苷)-D-阿拉伯糖醇和1α,2β,3α,4β-四羟基-去甲茛菪烷(去甲茛菪碱)等7种生物碱。其中DNJ(1-脱氧野尻霉素)在植物界中,唯桑叶独有。
桑叶中植物甾醇含量比一般植物高3~4倍。主要是β-谷甾
桑叶桑叶
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sitolsterol β-D-glucoside)、蛇麻脂醇(羽扇豆醇,Lupeol)、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Inokosterone)、
蜕皮甾酮(Ecdysterone)等。
4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桑叶中丰富的γ-氨基丁酸(平均含量为226 mg/100g)引人注目,γ-氨基丁酸由谷氨酸转化而来,而桑叶中γ-谷氨酸含量最高(2323 mg/100g)。
5.桑叶多糖
桑叶中富含桑叶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抑制血脂升高的作用。
 

植物文化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盦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
桑叶桑叶
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肝燥者禁用。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合并图册 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新编中药志》:味苦、甘、性寒。有散风清热、清肺润燥、凉血明目功能。用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头痛、头昏、目赤、眩晕、血热吐血。